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研究所简介
来源: | 作者:地理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16-05-13 09:12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简介


           提要: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自1978 年成立,至今巳有20年的发展历程。对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发展的3个主要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论述了在国土区域开发、环境演变与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与利用、滑坡泥石流灾害、农村发展与科技扶贫、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喀斯特洞穴、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根据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现有基础、科学储备和人才条件,对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于一体的内陆省份,地处青藏高原至中南半岛间的过渡地带,地貌、气候、生物区系以及自然带等都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
       云南属多山的高原地貌,地势从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其相对高差达6663.6m,为全国罕见。气候上,云南位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青藏高寒区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结合部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既受东南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又受青藏高原环境系统的影响,水热丰富,气候独具特色。云南自然资源品种复杂,数量丰富,素有
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旅游大省"等美称。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很多特殊地理问题值得研究,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亟待开发利用。在一些专家学者多次建议下,为充分认识云南自然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78 年10 月21 日批准建立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直属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
           
           
1、发展概况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自1 9 7 8 年10 月21 日正式成立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它以区域地理综合环境研究为主导方向,在云南省经济建设中逐步成长、发展、壮大。在建所初期,一切从零开始,一方面从省内外抽调了部分地理地质科研人员,成立了资源室、遥感地图室、经济地理室和情报资料室,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一方面抽出专人积极筹建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述彭先生兼任首任所长,组织研究队伍开展农业区划、资源环境图的编制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课题研究。该时期强调遥感技术的应用,从美国引进了一套OASIS大型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和水电工程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得到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作为老大哥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支持和帮助。
       1987年中科院地理所派出5名高级科技人员到云南省地理所帮助工作,由著名地理学家郭来喜研究员担任所长,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管理办法,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在国内外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在此期间,云南省科委批复我所的主要方向任务是:把地理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放在首位,   集中全所科研主力投入云南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民族、边疆、山区开发建设中及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把地理所建成为全国地理研究机构中既有明确分工,又独具云南特色的地理研究机构奠定基础。
       在"八五"期间围绕着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密切结合云南国民经济中的需要和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和横向委托任务,在区域经济开发、边境开放研究、口岸体系布局、灾害发生地域规律、喀斯特及洞穴探测、特殊地理区环境资源考察及贫困地区类型划分、贫困山区综合开发试验示范研究等领域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逐步形成了学科优势与科学储备,进一步深化拓展了研究领域,确定了任务带学科,以提高理论水平,一批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受到国内外地理学界的关注和称赞。在此期间,技术装备得到了重大改善,云南省科委、财政厅拨款30多万元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具有1台Challenge服务器,5台工作站及配套设备的规模,成为西南地区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局域网软硬件支持系统。
       进入"九五"时期,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承担了一批重大研究课题。云南省科委结合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教兴滇"的要求,明确新的方向任务,将云南地理研究所定为研究型科研所,其主要发展方向是以地理学科为主的应用研究;主要任务包括:区域生产力及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研究,以滑坡泥石流灾害趋势预测为主的山地灾害研究,土地资源潜力评价和有效利用研究,农村可持续发展与脱贫研究,喀斯特环境和洞穴探测研究等。跟踪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发挥地理科学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积极组织承担云南省经济建设中带有关键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重大任务,我所承担了2项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 项云南省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省校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形成了以这些大项目为龙头,以国家基金、省基金等一大批课题为支撑的研究格局,获资助课题级别和规模在建所历史上都取得了突破。
       我所精神文明建设起步较早,由于所领导班子认识到位,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促进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从1989 年到现在10  来年的创建文明活动中,我所连续8 年保持昆明市五华区区级文明单位称号,1997年又被评为昆明市市级文明单位。建所20年来,全所职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面向广大边远贫困山区,立足"科技兴滇",开展科研工作。由于科研、行政、财务、人事、安全保卫和计划生育等项工作出色,先后有20多人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有的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年科技标兵、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所职工10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9人,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科技人员分别为36人和28 人。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约占总数的70%,逐步形成了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群体的研究队伍,能够承担地理科学的重大任务和具有联合攻关的能力。
       在云南这个多山、多民族的特殊地理区,复杂的人地关系、丰富的山地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都为地理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最佳的研究场所,对完善和丰富地理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成立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从我国地理学科发展和研究机构布点上都是极为重要和及时的。同时,以为云南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基本宗旨的区域地理综合研究,也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所20 年的发展历程证明,1978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
           
           
2、研究进展
       建所20 年来,我所先后主持了研究课题181 项, 其中主持云南省科技攻关课题4   项,国家基金课题20项,省基金课题23项,国际合作项目31 项;合作承担研究课题约50 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25项;还为沪沽湖和四川攀枝花市申请获得联合国模范社区奖两项;出版学术著作35 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编辑出版了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期刊《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共2 期,编制地图15册(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所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保持着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得到了美国科学院、美国福特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温洛克农协会、香港乐施会、国际山地中心、亚洲森林持续发展研究网、美中学术交流基金会、香港中国探险学会等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与支持。我所还多次承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和全省性的重大学术会议。
           
           2.1 国土区城开发研究
       我所设有国土研究室,   主要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及重点产业建设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土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实践和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国土开发、整治、保护的战略规划与决策、重大开发工程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力优化布局等方向的地理学研究。
       围绕着云南地理环境特点和经济建设需要,   我所先后开展了怒江州、德宏州、东川市、西畴县、施甸县、动腊县、思茅县、中甸县、贵州黔西南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大西南国土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还开展了境外资源开发与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互补研究、口岸体系建设研究、云南干热贫困山地环境改善与发展经济模式研究、云南主体少数民族农村聚落及整治模式研究、中国云南内陆边境开发条件研究、社会发展实验区规划、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发展战略、云南城镇体系布局等领域研究。这些课题以国民经济建设的任务为主线,全面对特定的研究地区和目标进行自然资源分布、自然条件特点、社会经济现状和区位优势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地区开发方向、国民经济发展远景以及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区划的设想方案和有关专题报告,起到了为云南这样一个民族、边疆和山区省份的经济社会长远规划、进行科学指导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实践证明,   这些国土区域开发研究成果有预见地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并且已经不同程度为云南省、地州市县政府部门在区域开发方面的重要决策发挥了作用。例如对怒江州这样一个地处边疆高山峡谷、经济落后而自然资源较丰富的贫困地区,提出资源开发脱贫型的外引开发战略,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发资源,尽快解决温饱,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经州人大通过作为该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决策,使这项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立法的性质。
       针对云南是个内陆省份而又靠近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区位特点,   开展了云南对外开放地理基础、重点出境通道与产业带布局、境外开发与经济互补研究,评估了云南在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特殊功能与地理环境结构的关联度,研究东、中、西三向立体出境通道的地位、作用、建设时序及其辐射范围与彼此关系。在完成德宏口岸体系建设规划基础上,   优先抓住了澜沧江一媚公河整体开发以及西双版纳口岸体系规划建设研究,进而深化中线出境通道研究,适时开展西线一西太平洋至印度洋大陆桥预研究,并参与以昆明为轴心,以边境开放为扇面的全省开放体系规划,为我国实施南下东南亚和印度洋地缘政治与经济开发提供了参考意见。
           
           2.2 环境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
       云南省山地环境多变, 人地关系复杂,   国际河流众多。针对这些情况开展了国际河流合作开发和协调管理、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保护、特殊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近10   年来,根据方向和任务的需求从所内、省内及国内外组织科研人员,采取开放式的多部门协作,多学科交叉和滚动发展方式,开展了独龙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流域巨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澜沧江一湄公河系列研究、滇西北高寒高山峡谷区人地复合系统研究、流域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持续协调发展、澜沧江一湄公河国际合作开发利用研究、澜沧江国际水资源分配及多目标协同开发和管理研究、沪沽湖摩梭人特殊人地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技术开发等课题。这些研究的特点是:(1)研究项目层次较高,有的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有的属省级攻关项目,有的属省校合作和国际合作项目;(2)研究区域跨度大,涉及到我省和我国的许多国际河流,跨省、跨国;(3)研究领域系统,以综合协调发展为主线,对地理环境演变、自然资源利用、多目标决策管理、法律法规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例如,我所与省内合作单位共同主持的澜沧江一帽公河综合研究历时8   年,投入资金325 万元,撰写学术著作和译著11 部、论文85 篇、专题图20幅,是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任务。该项目以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为主体, 密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结合我国和云南省对该区域开发和参与国际合作的一系列行动,重点开展了航运、港口、地图、水资源等应用基础和理论研究,在多方面填补了资料空白和进行了超前性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多目标整体协调、管理的新观点,为该次区域国际合作和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成果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云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多样,尚存在不少空白研究领域,   独龙江流域就是一个独特的地区。自从1988 年我所就组织力量历时7   年对该流域进行综合考察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总结了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演变规律及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对发展这样的特殊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加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目前正主持开展的省院省校项目,组织了清华、北大、中科院、水利部和云南省许多单位5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2.3 土地资源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与利用研究一直是我所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土地科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重点进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动态监测以及土地信息系统与土地经济方面的研究。土地资源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1980   年我所就开展了有关土地资源与利用的一系列研究课题,这包括先后投入我所大部分研究人员承担的省科委重点课题《云南省1:50   万土地资源系列图》编制,历时8 年之久,提供了全省地貌、坡度、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等8   个专题图件和相应报告,为我省土地资源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我所又参加了《中国1:1 0万土地利用图》 、 《中国1:1   0万土地资源图》 、《中国国家农业地图集》 、《1:100万中国地貌图》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这些大型项目基本上都获得了中科院一等奖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主持承担了云南不同贫困类型地区土地人口承载量、云南热区农业气候、土地资源图编制、高山峡谷传统土地利用研究、怒江州土地资源研究及有关县的土地资源系列图编制,我所还承担完成了3个县的土地详查和12个县(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全省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摸索出经验和方法,为云南省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促进云南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了作用。目前土地利用和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跟踪国际发展前缘,我所自1988年以来开展了当前国际上生物地理学研究热门—坡面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云南松坡面生物工程潜能、滇西北虎跳峡谷地理环境下土壤植被系统的生态特征、云南山地主要森林控制侵蚀的机械效应及其潜能研究,这些课题系统地研究了云南高山峡谷区土壤植被系统的类型、性质和在侵蚀控制方面的生态效能,以云南松为例探讨了森林植被抗蚀护坡的机制和作用潜能,   提出了森林护坡水文一机械效应的综合概念模型,丰富了坡面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内涵,在我国西南山地利用植被进行水土保持、泥石流防治和工程坡面保护方面提供了理论模式和技术措施。
           
           2.4 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
       云南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最广、暴发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每年都要造成2~3亿元的经济损失和约200人死亡,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潜在限制因素。为此1987年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在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成立滑坡泥石流专门研究机构,一次性拨给30个人员编制。滑坡泥石流研究室成立后,就承担了省“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对全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和记录了灾害性滑坡泥石流点3640个,弄清了区域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进行了危险度分区评价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在“八五”期间,重点转移到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报和评价方法研究,应用GMS静止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专家分析系统,在国内首先实现了计算机图像预报;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强、采用图像和文字显示,目前在昭通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从1990年开始,每年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年度滑坡泥石流灾害趋势分析报告,为每年雨季的灾害预防、抢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泥石流数值模拟是一项起点高、技术难度大而又属我国薄弱的研究领域,经过4年的努力,解决了数值解问题,设计了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软件包。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东川市、怒江州府六库镇的泥石流危险范围和危险度进行了数值评价,取得了良好的减灾效果。在“九五”期间,我所又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是应用3S   技术开展全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中长期趋势分析、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和信息系统建立。针对云南省是个多地震地区,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间题十分突出,目前又开展了地震诱发滑坡机制、敏感性评价和危险地带预测等研究工作。
           
           2.5 农村发展与科技扶贫研究
       云南是以边疆、少数民族、山区为主要特点的省份,扶贫工作面大、难度大。为把我所科研工作与扶贫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以地理学研究为手段,调动主要科技力量,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发展与科技扶贫工作。1993年10月在我所成立了农村发展调研中心,主要开展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实践和培训工作,承担农村发展的项目规划与论证、脱贫与持续发展研究。该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坚持发展应该是受益者参与的发展。结合云南经济发展需要和全省科技扶贫工作的发展,我所先后与美国福特基金会、温洛克国际农协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美国东西方中心、英国IDS、加拿大戴维劳中心、菲律宾乡村改造学院等1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展了扶贫工作和贫困问题研究,为云南引进扶贫资金和扶贫工作方法开辟了重要渠道。
       1989年以来,承担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民族地区贫困类型研究、云南省贫困山区综合试验示范和推广(福贡县)项目、云南峡谷农耕系统传统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科技扶贫战略研究、PRA在灾后重建项目评估中的应用、云南省贫困地区减灾防灾可行性研究、PRA网扶贫监测与评估项目、参与性方法在科技扶贫计划中的应用示范与研究、草海保护区保护发展的参与性研究、云南省灾区赈灾与重建项目评估论证及管理研究。我所开展农村发展与扶贫工作遵循学习、实践、回顾、再学习、再实践、再回顾的途径,引进了"农村快速评估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应用了该方法,给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农村发展工作注入了活力,可喜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农村发展的工作典范。在国际援助下,在3个科技扶贫乡开展了参与性方法的实践,帮助科技扶贫项目更好地满足农户的愿望和要求。我所还积极参与扶贫项目的培训工作,为国家科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科技扶贫项目提供了培训,为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山东妇女发展项目进行了第一期项目评估和第二期项目设计,为亚洲银行河北公路项目提供参与性评估,还为农发基金在湖南、贵州等省农业综合发展项目提供了培训。
           
           2.6 民族文化、自然保护和喀斯特研究
       1994年我所与香港中国探险学会共同建立了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中心,其目标是在云南及其邻近的中国西部的边远民族地区,开展综合性的多学科考察与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特殊地理区域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保护有关的理论、方法研究,重点进行民族文化、喀斯特环境与洞穴、珍稀动物及栖息地的资源调查、综合利用和保护研究。目前已开展了祁连山西端阿克塞地区大型野生动物资源考察、沪沽湖摩梭人民族文化与环保项目、云南洞穴文化的构成及其特征研究、云南悬棺葬地理分布及其现状调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国村落调查、五里冲水库地区喀斯特深洞系统探测与水库渗漏研究、路南石林喀斯特形成机理与地下水库渗漏间题前期研究、路南石林成因机制及地下含水层结构与作用中国一斯洛文尼亚合作研究。
        我所是目前云南省内唯一具有深洞探测和研究能力的专业队伍,曾派人赴保加利亚进修探洞技术,并获得国际深洞探测技术合格证书。完成的蒙自五里冲水库渗漏与探洞探测研究对该重点库区的喀斯特发育规律、含水体结构、地下水系统主管道分布特征与渗漏间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解决了长期渗漏间题, 为该大型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我所巳对30个喀斯特洞穴进行了探测和研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不仅是世界上最为珍稀的鹤类,也是中国最被人们喜爱的"文化鸟",我所科研人员多次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无人区对黑颈鹤的繁殖地和生态习性进行调查;在云南东北部黑颈鹤最主要的越冬地,开展了越冬生态研究计划,包括了对当地农村经济评估和对人为活动影响的研究。1995年我所对长江当曲河源头进行实地探险考察,使用GPS对当曲源头进行了定位记录,也对源头地区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位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祁连山西端的哈尔腾河地区,   鲜为人知地生活着大量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蹄类动物,并由于该地区紧邻旅游名域敦煌,哈尔腾河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有很重要的意义。自1996年以来,我所配合香港探险学会对该地区的大型动物进行了包括数量、分布、生物习性、旅游资源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为当地政府部门保护野生动物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针对沪沽湖特殊的人文地理特征,我所开展了保护摩梭人独特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工作,由我所提交报告向联合国申请模范社区并获批准,这一活动使当地的摩梭人更进一步地意识到了自然传统文化的价值。
           
           2.7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我所开始遥感应用已有20年的历史,早在建所初期我所就参加了中科院主持的"腾冲县大型综合航空遥感试验研究",该项目完成了75项彩红外航空遥感专题研究,包括为农业服务的系列图。1981年云南省政府投资42万美元在我所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处理航片、卫片的地球资源数据分析系统;1983年又投资15万美元从泰国卫星地面站购回云南全省MSS数据磁带和卫片洗印设备。之后我所源源不断生产卫星照片供应全省各类用户,为各类用户提供卫星影像计算机分析、解译处理服务。我所应用遥感技术成功地解译了云南省地质构造和编制了1:50万全省系列图;编制的1:135万、1:50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受到云南省领导和科技界的好评。1991年在云南省财政厅和云南省科委支持下,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在我所建立了比较
齐全的软硬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是一个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一体的高新技术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应用3S技术开展地理信息、遥感数据的采集、分析、建库,对云南省的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针对特殊区域或大型建设项目建立专家决策和多媒体管理系统。
       我所3S中心边建设边研究,已完成了云南省人口图形数据库、云南省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云南省1:50万电子地理地图、景洪市地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方案研究,公开出版了大型云南省人口地图集。目前又承担了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澜沧江流域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土信息工程的建设,研究云南省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和数据共享方案。
           
           
3、展望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步入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传统观念,已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然而、地理学先进的综合整体观和综合工作的高难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差距,加上许多边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地理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云南省科委将我所确定为其直属机构中唯一保留的研究类型单位。尽管我所20年来在加强基础研究、培养人才、实行开放协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面对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我所现有的基础出发,需要进一步充实提高、调整完善、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抓人才培养、积累科研实力,为云南省"科教兴滇"和地理学科发展作出新贡献。
           
           3.1 把握方向,突出孟点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研究的潜在学科优势,面对知识经济的地理学研究要有广度和深度。作为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这样一个省属独立科研所、更要把握方向优势,又要有所侧重,突出跨学科交叉、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形成以地理科学应用为主且有"民族、边疆、山区"特色的方向优势,积极组织承担带关键性和综合性的重大任务,集中精力抓好几件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应侧重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工作:(1)以澜沧江一湄公河为主的国际河流研究,重点开展国际河流水资源多目标协同开发和管理、国际科技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与GIS建立等研究;(2)云南省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重点是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预测预报、区域斜坡稳定性计算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3)云南喀斯特地区区域发展与洞穴研究,重点是喀斯特地区生产力布局、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利用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开展石林地区洞穴探测和水库渗漏间题研究(4)开展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开展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的生产转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等研究;(5)开展特殊地理区域的人地关系、人居环境和综合自然地理过程研究。此外,还要抓好农村发展与科技扶贫、国土资源有效利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 2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我国面临着一系列典型的可持续发展间题,例如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令人担忧的资源短缺和生态平衡及自然灾害的日趋严重,还有许多经济建设中的问题都有待于地理学者去解决,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潜力发挥与提高,产业布局与区域规划,乡村发展与扶贫,自然灾害减轻,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等,这些内容都是我所发展的立足点。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范围广阔,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领域日趋多元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所将继续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放在首位,积极围绕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课题,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地理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为了提高我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开展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优先支持直接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研究和技术项目,要把成果转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加大科研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提高全所员工以科研为手段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把科研工作长入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实践中去。
           
           3.3 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
       近10年来对地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建立现代化的3S基地或中心是信息社会和空间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增长、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我所建立的3S   中心,目前巳初具规模,为云南省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与当前国内外的发展水平相比,目前我所还没有形成一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空间信息基地,还不具备进行国际合作或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和完善我所3S   中心现有软、硬件环境,大力培养3S 技术应用人才,逐步建立成为现代化3 5 中心,尽快形成云南省3S信息基地并且拥有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促进云南省信息产业、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4 扩大开放, 培养人才
       进一步加大开放办所力度,全面与国内外科技合作接轨,保持已建立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科技合作领域,发展合作项目,拓宽合作渠道,增加资助经费,获取新的技术装备,继续办好已成立的农村发展调研中心和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中心,总结运用他们的经验,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在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和组织开展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把科研工作放到广泛的实践中去,与国民经济需要接轨。
       加强跨世纪人才培养,充实科研第一线,促进科研群体成长。我所的生命力,在于拥有一批跨世纪的科研技术人才、因此、要努力培养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科研群体。目前我所已有一批40   岁左右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还要培养出一批30岁左右的副研究员,并进一步为他们创造支撑条件和环境,提高学术水平和政治素质,使其形成我所科研中坚。同时还要抓紧培养或引进具有省级、甚至国家级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从而提高我所在科研中的知名度和竟争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所职工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珍惜已取得的成绩,在今后的道路上更要努力拼搏,为繁荣地理学事业和为云南经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向实,余定清,赵维城、开拓前进,为富民兴滇服务-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发展回顾.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 9 9 3 , 5 (增刊)   : 1~4.
           2 郑度.走向21 世纪的中国地理学-挑战和机遇. 见:中国地理学会编.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4   ~2.0
           
           作者简介:唐川,男,1961年生,研究员,现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中科院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水文工程地质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云南省"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5项云南省基金项目。多次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及自然科学奖。
           

 


           本文刊登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 0 卷,撰写中、郭来喜、何大明、申南洋、熊星武、周拒乾、赵维城、张帆等参加了修改。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附件【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简介.docx
附件【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简介.pdf

Copyright © 2009-2018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学云路5号 邮编:650223  (滇ICP备12004993号-2)

电话:0871-65033733